跳到主要內容

Menu

小門嶼

小門嶼

小門嶼

💡 澎湖群島的地層,依年代久遠的排序分別是:花嶼群最古老,接著是通梁層、白沙層、漁翁島群、東衛紅土層、小門嶼層、湖西層,最新的則是海濱堆積層與沖積層。

「小門嶼層」可以分成上下兩小層,上面一層是殼灰岩,下面一層是鐵質石英砂岩,或疏鬆的沙泥岩互層,相互混雜一起。因為這種地形以小門地區的露頭最完整, 所以命名為「小門嶼層」。

進入第四紀的更新世末期,這一時期,全球海面因冰川時代結束,使得全球的海面上升100餘公尺左右之高,澎湖群島的部分 島嶼又沒入海中,「小門嶼層」也是在此時期開始堆積,起先是由頁岩及砂岩堆積而成,而後是粗粒石英砂,最後才是有孔蟲、石英砂及石灰質膠結而成的「殼灰 岩」。澎湖群島低陷入海的部分,受流水的分割而逐漸形成今日島嶼四散的面貌,之後因海進、海退、侵蝕、斷裂與部分隆起,於是原本在海中沉積的小門嶼層殼灰 岩便又在陸地上與我們見面了,因此我們腳下的土地也可說是歷盡滄桑才成就今日的地貌。

小門嶼位於西嶼的北端,本來是西嶼的一部分,因長久的海蝕作用而與西嶼分離,現築有拱橋相通,面積雖僅0.5平方公里,但小門嶼的地質地形景觀,卻是澎湖群島之縮影,有活的地形教室之稱。

小門嶼南岸多孔狀玄武岩,因劇烈風化外形多呈球狀結構;東岸「漁翁島群」地層顯著,柱狀玄武岩與砂頁岩互層清晰可見;北岸受海蝕影響,緻密黝黑的玄武岩海 崖,壯麗雄偉,著名的「鯨魚洞」便在此處;島的西側有兩條山脊狀殼灰岩,長約200公尺,厚達20多公尺,為小門嶼的最高點,島中央覆蓋著小門嶼的石英砂 層,受流水沖蝕形成一蝕溝遍佈的淒美似惡地地形,以上是小門嶼地質景觀分佈的概況。

殼灰岩(Coquina)
殼灰岩(Coquina)

殼灰岩是澎湖地區特殊的沉積岩之一,在生物碎片中以有孔蟲的微小外殼最常見,由於年代新,雖然外表看起來很牢固,但其實岩石固結的效果並不很好,又因長期受 地面雨水淋洗和溶解,常呈現細小蜂窩狀的孔洞,可以當作辨認這種岩層的主要依據。殼灰岩的外表常因風化而呈現灰黃色或灰褐黃色,它主要由石英砂和許多鈣質 的有孔蟲殼體膠結而成的,經過強烈的風化,外形上因為呈現的是多孔蜂巢狀,常常會被誤認為是珊瑚礁石灰岩。

玄武岩熔岩流地景
玄武岩熔岩流地景

澎湖令人驚豔的玄武岩地形,是經過火山熔岩噴發,隨著地形漫流冷卻後所形成,各島嶼海邊常見的峭壁是地表略為平坦的火山熔岩台地,如果邊緣受波浪侵蝕,便 成為陡峭的海崖。 岩漿從地層中的裂隙湧出地面,之後依著地勢由高處往低處流動,慢慢的冷卻凝固之後,就形成今天我們在澎湖隨處可見的熔岩台地的基底。

 

熔岩台地生成之後,因為地殼變動引致岩層斷裂或升降,再經由各式的風化與侵蝕作用,逐漸形成四周海崖圍繞、頂面趨於平坦的島嶼,就是所謂的「方山 地形」。 澎湖各島嶼的海崖上,常可見到玄武岩漿冷卻後所形成的柱狀節理與板狀節理,因為玄武岩的柱狀節理面,角度大多接近與地面垂直,所以很容易形成陡峭的海崖, 這種地貌可統稱為「熔岩台地」,小門嶼的地形北高南低,西北岸也就是小門國小後方一帶,就能清楚地欣賞到熔岩台地地景。

鯨魚洞
鯨魚洞

「鯨魚洞」矗立在小門嶼的北端,除了因為外型近似鯨魚將頭露出水面而有此命名之外,其實也有屬於它的歷史典故與傳奇。 鯨魚在小門嶼最早的紀錄澎湖廳誌卷十一載曰:「光緒十八年(西元1892年)十一月初二日,有異魚入自西嶼之小門港,擱置淺礁上,魚身長一十六丈,闊二丈五尺餘,高約二丈。 黑色花點。腹內五臟無異獸類,魚口上顎較長,或曰象魚也。」

小門鯨魚洞典故

歷史說

據說距今約50年前,曾有一條鯨魚,不知何故竄入洞中,不得出而死。當時曾有遠自小池角等人,前往分割鯨肉,亦因此取而為名,為觀光勝景之一。(澎湖縣誌)當時將鯨魚肉分食後遺留下的骨骼,大部分都被居民拿來作為椅子,隨著時代變遷,物資充裕之後,家具汰換成新品,這些珍貴的骨骼於是流落四方、無跡可尋了。

外型說

整個鯨魚洞的外觀,頗似一隻大型的抹香鯨露出頭來的樣子,中間的大洞,則是牠的眼框,身體部分深埋海中,因此稱為鯨魚洞。

海蝕拱門

鯨魚洞原為一玄武岩的海崖,經過海蝕後,不斷的挖蝕兩側玄武岩,最後貫穿成一海蝕拱門。 海蝕是指海水運動對陸地的破壞性作用,海蝕的力量來自波浪、潮汐和海流,這些因素對沿岸的陸地進行侵蝕,鯨魚洞是典型的海蝕地形,這種海蝕地形稱為「海蝕 拱門」,又稱「天然橋」;海蝕地形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模樣,如果鯨魚洞上頂塌下來,就會變成「海蝕柱」。鯨魚洞東側現留有兩支海蝕柱,可能是另一海蝕拱門頂 部崩塌所形成;鯨魚洞與旁邊的海蝕柱是海蝕演變過程的最佳範例。

石敢當
塔形石敢當

「石敢當」為民間信仰之辟邪厭勝物,澎湖由於移民較台灣為早,加以地理環境特殊,每當秋末冬初的東北季風通過狹窄成管狀地形的台灣海峽時,風力加速,使得澎湖的冬季經常籠罩在凜冽的季風之下,島民時有不測之虞,以致特別崇鬼信神,且其對厲鬼之恐懼尤甚於對神明之崇敬,為防患止煞於未然,除了修建廟宇,還在島上普遍豎立辟邪物。

 

其設立地點位置通常在鄉社主要出入道旁、十字路口、ㄚ字路口、路沖、巷街內、港澳口等地點,在當地居民的心目中,石敢當是鎮宅之物,有驅邪止煞的作用。 澎湖石敢當的數量位居全臺灣之最。造型也相當豐富,除了塔形石敢當,常見還有矩形石碑狀的石敢當,此外,還有木魚形石敢當、法鼓鐘磬形石敢當、直接鑲嵌在牆壁上的小巧石敢當,種類繁多的石敢當構成了澎湖一道獨特的風景。在小門嶼,你也可以發現多座石敢當哦!

菜宅
菜宅

澎湖的地理位置,使它冬季得承受東北季風的強勁肆虐,為了抵擋「鹹水煙」對於住屋以及農作物的毀壞,先民就地取材以硓古石或玄武岩搭建住家與「菜宅」(又稱「宅內」,也有人稱為蜂巢田),從小門地質館的導覽道路往村子的方向望去,大片的菜宅就在眼前,不妨停下來感受百年來的智慧結晶。

展開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