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Menu

燕鷗介紹

燕鷗介紹

小燕鷗 Sternula albifrons Little Tern

小燕鷗

觀察月份:3-8月

體長及展翅:L22-28cm

W47-55cm

野外特徵:

雌雄同型。繁殖羽嘴黃色,未端黑色,腳橘黃,額白色,頭頂至後頸、過眼線黑色,頭至頸部、胸以下白色,背部灰色。非繁殖羽似繁殖羽,但嘴、腳黑褐色,頭頂黑色變淡變窄。幼鳥似非繁殖羽,頭頂至後頸、背部有褐色斑。

生態習性:

主要以魚及甲殼為食,偶爾也吃昆蟲;澎湖大都集中在北海一帶的沙洲繁殖,4-7月為繁殖期。每年 3月份即零星可見,4月中時還是零零散散,直到下蛋的前1-2天才集體出現在繁殖地。築巢於砂灘地,以灘地上的小珊瑚碎屑、貝殼碎片累積成巢,或直接坐一淺坑即下蛋。每巢產蛋 1~3個,雌雄輪流孵卵和育雛,孵化期約三週。近年北海的吉貝為其最大的集體繁殖地,數量約 100-200 隻,澎澎灘、險礁和青螺沙嘴也有小族群繁殖。

 

玄燕鷗 Anor stolidus Brown Noddy

玄燕鷗

觀察月份:3-10月

體長及展翅:L38-45cm

W75-86cm

野外特徵:

雌雄同型。嘴、腳黑色,全身大致為暗黑褐色。額至前頭灰白色,頭頂至後頭淡紫灰色下眼圈有白色細斑;飛行時,尾羽中間常呈内凹。

生態習性:

3月底即到達貓嶼,通常 4 月中開始下蛋,產卵前大多數會用少量的枯草舖巢,有些亦直接產卵於陡峭岩壁的淺窪中。每巢一蛋,雌、雄一起築巢,輪流孵蛋、育雛,以反芻方式餵雛。經過 35 天的孵化,白絨絨的雛鳥破殼,一週後絨毛才開始漸漸褪去,經過了40-50天的育雛,幼鳥才能飛行。澎湖地區為局部普遍夏候鳥,貓嶼為最大棲息地與繁殖地:鐵砧嶼、頭巾嶼亦發現繁殖,但數量相當少。北海則偶爾發現數隻,未曾發現繁殖。

 

白眉燕鷗 Onychoprion anaethers Bridled Tern

白眉燕鷗

觀察月份:4-9月

體長及展翅:L35-38cm W76-81cm

野外特徵:

雌雄同型。繁殖羽嘴、腳黑色,頭頂至後頭為黑色,前額白色延伸至眼睛上方,過眼線黑色,背部暗褐色:非繁殖羽背面淡灰褐色有白色羽緣。

生態習性:

貓嶼約 4 月中到達,其他島嶼約 4 月底至5月初到達,9月中、下旬離開澎湖。巢通常位於隱密處,喜下蛋於岩堆下的遮隱處、岩縫或草叢内,每巢一蛋,孵化期31-32天,雌、雄輪流孵蛋、育雛,以反芻方式餵雛。南海以頭巾嶼、後袋仔嶼和貓嶼較多,其中貓嶼為澎湖最大繁殖地,近年數量在 6000 以上:在北海主要繁殖於鐵砧嶼;東北海則是錠鉤嶼。

 

紅燕鷗 Strena dougallii Roseate Tern

紅燕鷗

觀察月份:4-9月

體長及展翅:L33-43cm W72-80cm

野外特徵:

雌雄同型。繁殖羽嘴腳朱紅色,嘴未端黑色,頭頂至頸後為黑色,背部淡灰色,頭至頸部,胸以下白色,但繁殖初期,胸前稍沾玫瑰色。停棲時,尾羽較翼羽長。非繁殖羽大致似繁殖羽,但嘴黑色,腳暗褐色,額、頭頂白色有黑色縱紋;幼鳥額、頭黑色,夾雜白色縱紋;背灰沾褐色斑。

生態習性:

每年大約 4月底首批到達澎湖,約5月下旬開始下蛋,無明顯的築巢行為,集體繁殖於島嶼四周斜坡的草地上、有遮陰的露岩旁或沙灘上,每巢產卵 1~2個,孵化期約23天。東北海以雞善嶼和白沙嶼為最穩定的繁殖地,南海主要繁殖於後袋仔。由近年繫放回收資料顯示,來澎湖繁殖的紅燕鷗,冬季南遷至澳洲的大堡礁度冬。

蒼燕鷗 Sterna sumatrana Black-naped Tern

蒼燕鷗

觀察月份:4-10月

體長及展翅:L30-32cm W64cm

野外特徵:

雌雄同型。全身大致白色,嘴、腳黑色,過眼線延伸至後頭均為黑色。冬、夏羽無變化。幼鳥似成鳥但頭上黑色較淡,背面有黑褐色斑紋。

生態習性:

澎湖地區為普遍夏候鳥,但族群數量不多。廣佈於澎湖南、北海無人島的岩礁、沙灘上。首批大約 4月底到達澎湖,8 月底陸續遷離,但少數會留到10月初。約在5月中、下旬開始下蛋,通常下蛋於岩礁、沙灘上,每巢卵1~2個,孵化期約23天。生性兇悍,遇人入侵,則先以俯衝伴隨叫聲恫嚇,再則以糞便投之,最後甚至以腳拍打或以喙啄之。近年東北海的澎澎灘為其最大繁殖地,數量約有 100隻

鳳頭燕鷗 Thalassens bergi Greater Crested Tern

鳳頭燕鷗

觀察月份:4-9月

體長及展翅:L43-53cm

W125-130cm

野外特徵:

雌雄同型。繁殖羽嘴黃,腳黑色,頭頂至後頸黑色,後頭有羽冠。前額、頭、頸至胸以下大致為白色,背部鼠灰色。非繁殖羽大致似繁殖羽,但頭頂變白有黑色細紋。

生態習性:

比起其他燕鷗較常進入漁港覓食。築巢於有草的旱地上和沙灘,環境與紅燕鷗相似,但通常位於島嶼較高且平坦的地方,每巢一蛋,同步下蛋情況是澎湖繁殖燕鷗中最明顯的。雌、雄輪流孵卵和育雛,孵化期約 29-30天。澎湖地區為普遍夏候鳥,大約3月份就零星出現在澎湖,剛到時通常出現在澎湖内海的箱網浮板上。生性機警,下卵前,若受干擾即集體放棄繁殖地,所以,每年下蛋的時間不定,大約在 5月中旬以後,近幾年有提早的趨勢。目前雞善嶼的族群最穩定,每年約有 2500~3000 隻群集繁殖。

黑嘴端鳳頭燕鷗 Thalasseus bernsteini Chinese Crested Tern

黑嘴端鳳頭燕鷗

體長及展翅:L38-43

W115-120cm

野外特徵:

雌雄同型。繁殖羽嘴黃,腳黑色,頭頂至後頸黑色,後頭有羽冠。頭、頸至胸以下大致為白色,背部淺灰色。非繁殖羽大致似繁殖羽,但頭頂變白有黑色細紋。

生態習性:

習性和鳳頭燕鷗相似,且混棲於鳳頭燕鷗群中繁殖。目前只發現於中國浙江省岩岸島嶼韭山列島、五峙山列島、福建省馬祖列鳥、台灣的澎湖群島和南韓的全羅南道的一個無人島繁殖,並在印尼與菲律賓過冬。本種為一瀕危物種,在 2000 年馬祖列島發現紀錄以前,在文史記載上,已經逾60年未出現過,使其曾一度被認為已經絕種,故有「神話之鳥」之稱。目前的監測數據顯示,該物種的全球種類總量大約100 隻,在 2012 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全球最瀕危的 100 個物種。澎湖地區為稀有夏候烏,自 2006 年起每年有2隻混在鳳頭燕鷗群中繁殖,2016 年還出現了3對在雞善嶼繁殖。

 

展開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