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於紅羅灣底的紅羅村擁有十口石滬,大多數在清朝時期已經存在,有的則是日治時期興建的。其中,有三口石滬都是長300公尺以上的雙滬房石滬,而大滬石滬總長達1375公尺,為全澎湖縣第一大石滬。
早年石滬漁業仍興盛的時候,為了祈求人員平安,漁獲豐富,因此有了拜滬的習俗。拜滬會於建滬、漁獲大豐收日以及像初一、十五的特定日子,準備牲禮祭品等祈求或答謝神明,也會當場起灶煮米粉、鮮魚犒賞大家,滬主也會準備兩個半斤紅龜分送給股東。
在1960年代澎湖傳統漁業最發達的時期,各漁港沿岸或附近村內都設有「魚灶」,作為蒸煮曬乾加工的場所,當漁船進港後,漁民將小管、丁香等漁獲挑到魚灶旁,先用鹽水浸泡洗乾淨,再放入圓型竹篩內,入鍋加水蒸煮,幾分鐘後便可起鍋,再推到路邊或空地上曝曬,等到晒乾後便可裝箱,銷往台灣本島或是外銷到日本。後來,隨著澎湖漁業衰退,傳統魚灶也漸漸走入歷史。
交通資訊
23°34'38.53200"N 119°39'41.43600"E